|
随笔而已,不是系统的文章,想到哪写到哪,错乱之处多包涵。
对音响的兴趣,是从改汽车音响开始的。
十几年前,买了一台凯美瑞,想提高一下享受,毕竟在车上的时间多。中国是人情社会,就找到了本市最有名气的汽车音响改装店,有很多头衔的调音师。当时预算宽松,2W以内都可以接受。因介绍人有威望,就忽略了所有忽悠,直接拿了十多套不同的组合,2000-2W的实价,一套套接上去试听。调音师说了至今我都觉得很有道理的一句话:选你自己听得舒服的,品牌和价格都不用考虑。(后来听人说,改装店的东西真假难辨)
后来选了一套4000多元的,不记得什么牌子,说是陈田拆车件 ,进货价给我。非常满意,感觉不比奔驰E系的音响差,听了好几年直到换车。
期间对音响起了兴趣,正好亲戚开有音响店,久不久去混一下。从几百到十几万的音响都听过,听到了很多店家跟各种发烧友的吹牛打屁。觉得最有用的说法就是盲听,AB切换,能分辨出来比任何理论都管用。
所谓的“金耳朵”是确实存在的,但一千个人里面未必有一个,更多的是他的判断是否符合大多数人的喜好。大多数人听觉分辨力差不多,发烧友的优势在于溯源,说得出这种音质的成因,比如某个运放或扬声器或共鸣箱造成。音质真是个玄学,脑放有实适应性,当你听某种声音久了,就会认可它。DTS、WAV、320K的MP3,用EQ调音之后,绝大多数人AB盲听无法分辨出来,包括资深的发烧友。音质男区分,但是音场的区别多数人能轻易分辨。10寸喇叭跟5寸喇叭的箱子,10个人有8个能分得出。
某些器材对音质的影响是明显的,比如喇叭、箱子、功放。但是线材、电源这些更高端的变化,必须要金耳朵才能分辨。
我觉得好音响的要素就是分频清晰,各种声音不能混作一团,不能有额外的轰鸣,其次是不刺耳,最后是声音不能闷在箱子里(就是所谓的“脱箱感”)。此外声音的饱满和单薄和也是一耳朵的事。
家里现在是麦景图CD机+天龙功放+宝华韦健书架箱,一堆CD碟,亲戚破产送的。以我的欣赏能力,已经是天籁之音了。
办公室以前配了一对惠威M200MK2有源箱,用电脑做音源,自己配的小夜曲声卡,闲暇时随便听一下。前段时间有人来,说低音混、闷。就拆了箱内功放板,网购珀璞359D数字功放(体积小不占地方),USB线输出,试了一下FOOBAR和酷狗播放器,开始觉得声音都不理想,特别是低音浑浊。就尝试堵了后面的导相口,再耐心调EQ,居然能入耳了,比有源时提高了几个档次。WAV和320K的MP3(自己用软件从CD转的MP3)并无区别。
综上所诉,感觉烧音响,大多数上烧的是自己的大脑,最重要的是音源(电脑播放跟CD机无区别,但乐曲格式很重要)、功放、喇叭、箱子,而电源、线材、接头这些其实99%的人分不出区别,煲机更多的是煲自己的适应。不管什么音响,到了几千元往上的档次,只要能调音,多数人是分不出高下的,区别就是每个人喜好不一样,没法要求每个人统一对好声音的判断标准。许许多多的专业术语,到了普通听音乐的人那里,就是好听或不好听的区别。举个例子,近期我送了一对1000多元的有源箱给朋友,他之前一直用100多元的漫步者2.1玩游戏看电影,说我这对箱比不上漫步者。或许这就是HIFI爱好者越来越少的原因。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