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章 前言
我是一个音盲,毫不避讳。但是我购入了AB书架箱。自从昨天收到到货短信的那一刻起,三座大山时刻压在我心弦:我本音盲、AB太高端、太想做好报告。
真没想到物流神速,买了四天就到货了,实在是太给力了,不多说,先上图!
自我介绍
至此,我最高端的音频设备是惠威D1080 MKII;耳机还停留在百元以内、能用就行的阶段。D1080 MKII,已经给了我十足的震撼,我一直傻傻地认为用她来听区瑞强已经是享受,哪怕用的只是192kHz码率的mp3音源。
而身边已经有不少“声魔”,他们甚至已经不止研究喇叭,买线材花费也上了“天文数字”。在“三座大山”的压迫下,我只能赖着脸皮去请教大师了。最终结果是,大师终归是大师、大师到底是大师、大师就是不一样。这么短短的半个月时间,我本想迅速充电入门,不料天分太浅,始终徘徊在门口。
第二章 与AB的相遇
或许是机缘巧合,去年去探望移民美国的亲戚的时候,他家居然摆着一台AB。对于一切高端音响设备都过目就忘的我,居然记住了AB,居然百度了,一搜就找到了。
同时,就忍不住去商城搜索了一番,恩,这货还真有一定的销量!所以,时至今日还未曾忘记AB。所以AB就成了我第一件HIFI设备。
第三章 大师的指点 就在订完货的转天,懒样的午后,我给那声魔朋友打了一通电话。
我:魔,最近我买了个AB。 魔:然后呢?送我?。 我:啥啊,想写个评测,无奈肚子里没有墨水,无从下手。 魔:顺心而为吧,怎么喜欢就怎么写。 我:尼玛!这不是废话吗?你不给我支支招? 魔:嘟嘟嘟嘟……
是呀,大师永远就是这样。话语如此让人迷迷糊糊,好似智慧更好似废话。然而,让我想起了我当初如痴如醉地学习摄影。从刚开始着了魔一样学习构图和曝光的“规律”,后来再从大量著名摄影师画册中去找“规律”,然而自我感觉也始终迷失在进步的路上。直到有一天,终于把所学的所有规律抛弃,才慢慢喜欢上自己的摄影作品。标准教科书是不会教你如何拍一张全黑只有一点光亮的照片,也不会教你拍一张只有三分之一脸的人像,而我却深深地喜欢这些照片。
难道,大师也是这一个意思吗?声音和图画、音响和摄影是相同的吗?但是,我又如何实现这一跨越呢?
然而,我做出了一个艰难又大胆的决定:顺心而为(不去追求模式),不怕人笑我小白(我本来就是小白),根据自己想的谢谢感受(我根本不够格做评测)。
第四章 我眼中AB 面相感受
在之前几位小伙伴的文章中间,有坛友说古典,有说现代,说啥的都有!其实也就是不同的人对AB有不同的感受,我觉得摆在不同的环境也有不同的感觉。尤其是晚上放歌的时候特别有感觉,X6功放发出点点的温暖的光,在黑夜里显得格外温暖。
蓝牙技术
这是我非常喜欢的一点技术,很方便。有很多人说用蓝牙连接的音质不hifi,但我感觉AB用蓝牙连接播放游刃有余,没有撕心力竭、上气不接下气的赶脚,最直观的就是音质的表现了。
第六章 我与AB 每天早上起来,打开魅族Note 2通过蓝牙放音乐,AB的音质对我来说就是前所未有。如此的低调又清澈。说低调,因为无法和更大的音箱或者家庭影院相比较,相比之下非常低调。清澈则是细节的表现超过我听过的所有设备。
这种独特的清晰,非常适合听李健。这种清晰或许来自AB独特的瞬态技术推动喇叭、直接功放不损失细节,等等共同作用所得。
这种极为独特的特点,使得它不适合任何热闹的场所,比如广场舞、喧嚣的聚会等等,极为适合放在书房、房间的独自聆听。也正是有了它,才让我猛然知道,平时我听得音乐中还有那么多细节是从未听过。而我,非常享受这种发现和安静。
对于音乐来说,有一些细节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懂的,但我认为非常重要的一点事,对于普通人来说,确实很难去解释一些声音技术上的东西。
在这对箱子刚到家里之后,我就试听了几首自己比较熟悉的音乐。虽然没有经过煲机,但音乐的感染力已经很强。虽然每个人的听感不同,也与测试的音频设备也有很大关系。但AB在音乐的细节表现方面,让我吃惊。未经煲机就给我如此震撼,不得不称赞一下。
我觉得AB不挑音源,使用手机就可以得感受到它的性能。在经过短短一天的煲机后,我再试听小野丽莎,每一句都唱进我心,让我回味无穷。吉他和提琴的伴奏,表露无异。特别是小野丽莎那悠扬绵长的气息,蜿蜒如涓涓溪流,蕴含情意,余音缭绕。细细品味仿佛源自心灵深处的倾诉,这就是享受音乐的表现。
再听听老鹰乐队的《加洲旅馆》,低音定位效果良好,歌曲中吉它,贝司以及主歌沙哑的声音,经过AB的解晰。听听台下的欢呼,口哨声,就像在现场一样。
更过的专业的评价,由于我这个人是门外汉,我没法给出。或者说甚至没有一种直接的方式,把我听到的声音传递给大家。在此,我突然顿感无力,我苍白的语言实在没办法使得“说的比唱的好听”。但,还是必须强调这种前所未有的清澈。
至于值还是不值,这取决于你的耳朵。这种HIFI产品,本身都是没有了不会死但有了也不会爽死的东西。这完全取决于你喜欢的类型和你的耳朵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