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机是什么? 高音柔美?低频宽松丰满?中频质感迷人,真切饱满? 是的,但并非如此简单。 老机的声音是最召唤音乐灵魂的声音,是所谓的“模拟”而非“数码”,是最接近录音现场的氛围,是最感人肺腑的音乐。 现在的一些HI-END的器材,虽然在部分性能指标上略有优势,但却有很多为人诟病的地方,首先是价钱远远超过了人们的负担能力(稍微好点的卖几万不足为奇),在频宽动态,对音场的重整能力上有些许过人之处,但这种“数码”却比“模拟”“老声”欠缺了音乐感和那种温馨有血有肉的感觉。 现在的大部分HI-END器材都理性有余而感性不足,集成电路的放大系统过于机械化和电子化,不耐久听。新器材初听起来,令人感到完美,但听了一段日子以后,你会有一种对着"铁美人"的感觉,他播出的音乐,难以引起你的共鸣,往往在听完了数小时后,心中空空一无所得~ 怪不得现在的发烧友都玩起了胆机,香港的大发烧友LEO也高呼:“模拟至尚,数码当弃”,近一两年,世界顶级HI-END的大厂的天价器材竞又重新在功放中使用了分立电路,放弃一些集成电路——看来数码技术对音乐的贡献还远没有达到音乐人所期望的地步。大家只能去回归“模拟”了。 昨天在本地一位资深前辈江伯家里,我有幸听到了“模拟声”----他所使用的都是老器材,功放是马兰氏PM5,音箱是乐爵士LS1(仅次于3/5A),CD机是天龙的1600。 从这套配置来看,江伯的手笔并不算大,购买成本也不过区区几千元,可另人惊讶的是,就这样一套老机搭配,经江伯的亲手调教,却让我真真切切领略了“模拟声”,更让我在数小时一听沉迷。 江伯身居官位却栖身陋室,是有着平和心态,心容大气的长者,以笔者的年纪,其为父也不为过。声如其人,没错,单就江伯家中此套器材的特质而论,两者有很多共通之处。 听TACET录制的2次大战后成立的斯图加特室内管弦乐团演奏龅剀里泥,维瓦弟、韩德尔等巴洛克作家的旋律,在特有的魅惑声音中,我好象时光倒流到真空管的黄金岁月里。自然、丰满、宽松自不在话下,难得是其真切的还原了当年的现场氛围,让听者感觉是那么的亲切而触手可及。而听黄红英的曲子,“椰风挑动银浪,夕阳躲云偷看----”,黄小姐一开腔,我竟有汗毛直竖的刺激感——那股丹田绝对非同小可,吐出的每一个字,唱的每一粒音,仍然清晰可闻,嗓音更具超凡魅力,一边唱、仿佛他的身体和双手亦随着旋律摆动-----听宝丽金10周年邓丽君专集,当时磁带的噪音底质清晰可闻,但反而更感亲切,一代歌后的感性而风情万种的歌声听来毫无隔阂,另人感叹岁月流逝,人声的透明3D感玲珑凸现,歌手的演唱情绪表露无遗。听爵士乐,那么真实的爵士套鼓、铜管、色士风、钢琴、BASS在我面前穿梭游荡,就象听一个人的立功年混在萨克撕风中吟唱、迷醉、坠落------ 理性的看,从一开声开始,扑面而来的就是毫无隔膜的直接的声音,“老机声”的魅力叫人没办法抵挡,中高频的能量,仿佛伸手可及的质感,撞击心灵的情感倾泻是普通的系统根本无法听到的~在诠释了老机声最本质一面的同时,声底干净,敏锐而富有色彩变化,动态十足、毫不拖沓,现场感在这里得到最好的注脚。不管听什么类型的音乐。她同时拥有两种诱人的特性,一是真实的空间感;二是流程自然又活泼的音质,所营造出的一个精准音场,连空气流动的细节也能轻易表现出来~同时,他不只是宽深巨大的舞台而已。我还可以在里面找到生命!她不靠某个细节的投机获胜,而是在全频填注了录音里应友的东西—— 这就是模拟!这就是老机! 聆听音乐,情感是第一位,聆听者与音乐家对音乐表达的情感碰在一起,才能产生共鸣——这永远是我唯一的听音准则。而做器材者,如何出靓声只是基本要求,大师与普通工匠的区别——就是在于他打造的器材是否具备特有的文化内涵和底蕴。——这何尝不是对目前我们国内发烧界和厂商的一个友善提醒,每天大谈高频亮,低频猛,频响数值的朋友们,大概都忘了一件事---“音乐”。 众多久经沧桑、阅尽千帆的老烧友,全都一致性的去寻找国外经典老机,传世老箱,原因也就在于此~ 昨晚,我与音乐进行着心灵的对话、温馨、祥和,一片澄明安逸。祈求上天施舍眷顾,让我忘却尘世纷扰,夜夜笙歌,夫复何求-----
|